欲就是贪,段食跟婬的贪:要吃东西的贪,要男女婬欲的贪。这个界里边都有这个欲,叫欲界。从最低的阿鼻地狱开始,到最高的他化自在天,都要吃段食,都有男女贪。不过男女贪的轻重有别,我们上一次讲过,四天王天跟人间一样;忉利天虽交不失精;夜摩天是抱;兜率天是执手;化自在天是笑一笑;他化自在天是两眼对看。《法华经》里说,做法师的对女人不要露牙齿笑,这就是避免婬欲的意思,互相对着笑笑也是婬欲的表现,笑是天上的婬欲。最高的他化自在天两个眼睛对着一看,就是婬欲。所以欲界都离不开婬欲,只是轻重不同。饮食也是,天上的饮食很细很好,人间的饮食粗,但是畜生的饮食更粗,比如狗要吃大粪的,蛆虫之类吃厕所里的东西,那臭得不得了,但这就是它的饮食。这都是业报所感的。所以不要以为我们的饮食很好,天上看我们的饮食粗得不得了。
这个欲界的欲就是段食与婬欲的贪。
又举一个例,「如经颂云」,有一个颂,「世诸妙境非真欲,真欲谓人分别贪,妙境如本住世间,智者于中已除欲」,这是佛说的一个颂,帮助贪心叫欲。「世诸妙境非真欲」,世间上很多的五欲妙境,色声香味触,财色名食睡,这些境界是妙欲吗?实际上这不是欲,
真欲是分别贪,我们心里的贪才是欲。
这个何以见得呢?「妙境如本住世间」,妙境,本没有动,还存在于世间,但是「智者于中已除欲」,得了阿罗汉果的,或者是三果的,他们对这些境界根本不起贪心,对他来说就没有欲了,所以从这个证明欲是贪心。
但我们真正在初下手修行的时候要把外境排除。为什么?你烦恼种子在,外境是引起你烦恼的一个因素。你不能去接近它,接近之后,就要生起烦恼的。假使你烦恼断掉了,这个东西对你不生关系。比如阿罗汉,最好的色声香味触,对他来说,一点贪心也没有。如男女欲来说,只要证了三果,超出欲界了,最好的女人在他面前也不会动心,因为他没有欲界的贪心,那么对一切平等,这个好、丑对他毫不相干。但是没有到这个境界的人不要说我已经过关了,不怕了——你还是要怕才对。
我们经常说那个公案:两个出家人走路,走到一条河边,一个年轻的女人也在河边,她看了水不敢过去。这两个出家人,一个自己踩水过去了,另一个抱起那个女人过去了。有人说那个抱女人的好,洒脱,他放下之后,回去呼呼大睡。那个踩水过去的人,晚上还是老想着那个问题睡不着,他执着了。那我们认为这个有问题,你抱了个女人,敢说你心里毫无感触吗?除非你是阿罗汉,或者是三果,不起贪心。但如果你真的是阿罗汉或者三果圣者,那也不能抱,人家说圣者可以抱,凡夫也要学他抱起来了,那成什么样子呢?出家人抱着女人过河,多不威仪,而且还会产生染污心。你碰到女人跟抱一个死尸,心是不是一样的?即使没有分别,你尚且不能抱,因为人家会跟你学。你现在有分别,那你贪心已经起来了,更加不行!所以不管怎么说,都是不对头。
这个颂表示贪心不在境上,而在人的心里边,分别的心是贪。
这个颂又引起一段公案。佛说了个颂,舍利弗根据这个颂去教他的弟子,被一个外道听到了。「邪命外道,便诘舍利子言」,外道听到之后,也说了一个颂问舍利子,「若世妙境非真欲,真欲谓人分别贪,苾刍应名受欲人,起恶分别寻思故」,照你们说,世间的妙境不是真欲,真正的贪在心里边,外边最好的色声香味触也不是欲。那么你们比丘是享受欲的人,为什么?比丘还没有证果之前,心里边一点贪心也没有吗?你有一个贪念头,你就受欲了。这是外道的问难。「解云:此外道意,取外境为真欲体,不远而住,难舍利子也」,外道执着外境,以外境为欲,与佛教的说法相悖。而佛教认为,外境不是欲,只有分别贪是欲。他说如果外境不是欲,分别贪才是欲,那么凡夫比丘还没有断欲,只要有贪心,就在享受五欲,那你还修什么行?
那么要是其他的人,可能被他驳倒了。但舍利弗智慧第一,还他一个颂:「若世妙境是真欲,真欲非人分别贪,汝师应名受欲人,恒观可意妙色故。」舍利弗有大智慧,他也知道外道的情况,知己知彼。他说,照你们说,世间的妙境是真的贪欲,人的分别贪心不是真欲,那么你的师父应该是受欲人,为什么?「恒观可意妙色故」,因为你的师父经常在观好看的色法。「舍利子报言,汝师实观可意色,而不名受欲人」,你的师父观察那些好的色,但你肯定不承认你师父是受欲的人,所以你还是该承认我的观点,这个欲是在心里面的贪,不是外境。
这是从欲界的欲引申出的一段辩论,也可以使我们更明白地了解,什么叫欲界?
我们要掌握真正的欲界是段食贪跟婬贪。如果要超出欲界,即便不求证果证道,也要断除段食贪跟婬欲。
所以说得初禅的时候,哪怕是世间的初禅,也要断五盖,那么就包括饮食贪和男女贪,一定要断掉纔能得初禅。如果这两个没有断掉,初禅就得不到。
我们讲三界,特别强调欲界的欲。什么是欲界的欲?段食贪跟婬贪。里面有个辩论,这个欲究竟是境还是心里的贪?根据佛的颂,欲是心的贪。外面的妙境如色声香味触,财色名食睡,这些固然都是引起欲的因素,但是真正的欲还是心里的贪烦恼。食贪、婬贪这两个是关键。食贪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,婬贪是维持种族所必需的,这在世间上认为是天经地义的,但是佛教就要超出这个。这两个东西不超出的话,欲界都不能脱,何况出离三界?所以说,欲界的人要修行,先要把这两个断掉。但要有方便,不婬欲还可以,你不吃饭怎么办?这个要慢慢地锻炼,等得了禅定之后,禅悦为食,段食就可以断。那么婬欲呢,看起来好像不是必需,但是真正到了具体的事情,青年男女却执着得非常厉害,为这个事情自杀都不少,或者搞得家庭不和。这是一个很大的烦恼,真的要修行,非断不可。
——选自智敏上师《俱舍论颂疏讲记》分别世间品;图片来源于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