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前往扬州之前,史可法提出了“联虏平寇”的战略,试图通过借助清朝的力量,剿灭李自成,然而这种战略背离了历史的规律。南明没有岳飞这样的军事家,而清朝与金国完颜氏的情况也截然不同。史可法所面临的将领,像刘泽清、黄得功等人,性格鲜明且各自有过逃避责任的经历。刘泽清本应守卫京师,却谎称受伤逃避任务,而高杰原是李自成的部将,后投降明朝。史可法的到来并未能改变他们的作风,直到他以个人威望暂时压住了局面。
史可法虽然在扬州局势中表现出个人的威望,但由于没有自己的亲军支持,加上外部的局势不断变化,他的指挥逐渐显得力不从心。1645年初,史可法听从了幕僚的建议,未能及时采取行动来抗击清军,结果眼睁睁看着清军围剿李自成,并迅速占领中原。到达扬州后,史可法依然未能采取有效行动,他一再推迟决策,最终导致了扬州的沦陷。
扬州城的防守本已脆弱,清军攻城的力量强大。多铎数次派人劝降史可法,但都被严词拒绝。当城内部分将领开始投降时,史可法依然表现得异常坚决,他甚至拒绝了士兵们劝他出城逃生的提议。史可法始终坚持“死守扬州”,然而,这也最终导致了扬州的悲剧。4月25日夜晚,扬州城终于陷落,史可法被清军俘获。他拒绝了多铎的诱降,最后宣告壮烈就义,年仅43岁。
史可法英勇就义的同时,扬州城内的百姓却陷入了更为可怕的灾难。清军进入城后,展开了疯狂的屠杀和掠夺。扬州城成了人间炼狱,街头巷尾到处是无辜百姓的尸体,鲜血染红了大地。清军不仅屠杀百姓,还纵火抢劫、强奸妇女,所有的罪行几乎无恶不作。十日之间,扬州几乎毁灭,死伤惨重,史料记载城内积尸如山,血流成河。屠城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报复扬州的反抗,更多的是为了震慑南明其他地区,以及为多铎觊觎扬州的财富。
史可法的死和“扬州十日”的惨剧,标志着南明的彻底崩溃。尽管史可法个人的忠诚和英勇令人钦佩,但他在战略战术上的重大失误,也为清军顺利南下创造了条件。扬州失陷后,清军快速推进,攻克镇江,并于5月15日迫使南明大臣投降,接着迎来了南京的灭亡和朱由崧的被擒。至此,南明的弘光政权在短短一年后覆灭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